源头活水老茶馆 (三)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一头大象-普洱茶

源头活水老茶馆 (三)

各领风骚看茶馆

曾家茶馆留下来的茶器、茶具

(秦智芬 摄)

曾经的龙泉茶馆,相互影响又各领风骚。各家都使出浑身解数,拿出看家本领,用活自家资源,来吸引新茶客,留住老茶客。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茶品与服务优势,把民国到解放初期那条不长不宽的龙泉古街,装扮得有声有色。特别是茶馆主人和店小二的迎送礼仪更是做到极致,他们都精通“老合”之术。“老合”江湖人称“搁念”,即谦虚自嘲,它绝不等同于拍马屁。茶馆人见什么人泡什么茶、说什么话,泡的茶叫人喜欢,说的话让人可心,茶客在茶馆里坐得舒心愉悦。那时,让茶客们流连忘返,又声名远扬的主要是石家茶馆、曾家茶馆和汤家茶馆。

石家茶馆,距大龙井(即龙泉)约三百米,是当时县城最负盛名的茶馆。在八十八岁的干国䘵老先生和几位老龙泉人的回忆里,石家茶馆的主人叫石洪英,四川人,清末民初移居龙泉,善于经商办业,其家产业兴旺,修建有大片房子,开有茶馆、客栈,还开有银匠铺和踩面坊。石洪英有两儿一女,大儿子石本善为当年国民政府的地方保长,在地方享有名气。二儿子在国民党部队中当兵,后来去了台湾。女儿石本华,是凤冈早期城区小学学生,属于那时为数不多的有文化的女性。石家产业兴旺,家大业大,实力雄厚,石家茶馆也就成了当时县城规模最大、环境最好、影响力最大、喝茶最热闹的茶馆。达官显贵、兵爷富商,最爱往来其间。民国初年,贵州清乡襄办、贵州禁烟总办郎先锦(字云程),两次莅凤禁烟,其公务活动不少是在石家茶馆里进行的。后来的凤冈县国民政府参议长、国大代表史肇周,也是石家茶馆的常客。在来往的茶客中,也不乏说书唱戏、江湖杂耍、农夫小贩等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。石家茶馆俨然成为一方茶江湖,人际大舞台,更成为当时龙泉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。

石家茶馆和石家客栈共用一栋二楼一底木瓦房。该木房一楼横向为一大开间门面,纵向为长进深大通间。一楼用于茶馆及辅助用房,后院放置一口大石水缸,用于装挑来的龙井泉水。厨房打有烧煤的多孔“七星灶”,几个长嘴壶装满泉水,轮换置于灶上烧开水用于茶馆冲茶;二三楼为多间客栈用房和自家住房。石家茶馆一直开到20世纪50年代,后因成立“公私合营”的合作社,茶馆停止并改建成了合作饭店及旅社。

曾家茶馆留下来的茶馆账单竹挂

(秦智芬 摄)

曾家茶馆,与石家茶馆仅一墙之隔,是流传到今天,依然保留着当年茶馆痕迹的茶馆。曾家茶馆,为曾代传夫妇所开创,曾代传为凤冈县国民政府文书,茶馆主要由妻子何治华管理。何治华为西山大户何氏之女,贤良淑德,经营有方,制茶收钱,招呼茶客样样都不落下,把曾家茶馆打理得井井有条,并成为当时龙泉最为闹热又兼具雅趣的三大茶馆之一。

在年近八旬的李培文老先生和曾家后人的回忆里,曾家有一栋三列两间、两楼一底的木瓦房,一楼临街两间中间列子未装板壁,成为一个大通间门面,用于茶馆经营的主场所。二三楼为客栈用房及自住用房。一楼后院为茶馆储物房与小天井,天井坝一边放置长方形石水缸,装满了挑来的龙井泉水,以保证茶馆经营和自家生活用水,一边砌有烧煤的多孔“长寿灶”。

曾家茶馆,与石家茶馆一样,每天都是茶客满座,闹热得很。主人曾代传喜爱象棋、书法,常有茶客来曾家茶馆边喝茶边切磋棋艺、书法。品茶对弈、挥毫泼墨,成为曾家茶馆的亮点,也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往来其间。其子曾继忠,从小在茶馆受到熏陶,象棋棋艺名列县城前茅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曾继忠曾被选入凤冈代表队,多次参加省、市、县际的大型象棋比赛。

到20世纪50年代,曾家茶馆也因成立“公私合营”的合作社为饭店,茶馆业停止经营。到上世纪80年代,曾家老木房被改建成砖房,当年老茶馆的很多元素自然消失,而茶馆主人何治华,带着一份对茶馆的热爱和坚守,保留下当年茶馆用的部分茶器、茶具和茶桌、茶椅留给曾家后人。今天那些带着时空记忆的雕花桌椅、青花茶罐,细瓷茶壶、茶盖碗、公道杯,以及漆器茶盒、账单竹挂,还有半载埋在地下的石水缸,依然安静地躺在曾家小楼里,静静地诉说着当年龙泉老茶馆的辉煌。

汤家茶馆,是离大龙井最近的茶馆,又是县城老茶馆中文化气息最浓的茶馆,也是坚持经营到最后的一家龙泉老茶馆,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停业。

汤家茶馆主人汤天生,生于1917年,青少年时就在祖传的汤家茶馆提壶把盏,跑堂待客,民国晚期为国民政府职员,解放后为龙泉川剧团团长、龙泉镇文化站负责人。汤家茶馆后来主要由其妻李继梅(湄潭马山人)负责日常管理。汤家后人至今也常常说起,汤家茶馆曾是川戏票友们喜欢出入的地方。汤天生本人不仅是票友,还是川戏演员,他平生就爱川戏,经常在茶馆中唱上几段。在他的影响下,川戏票友们常聚汤家茶馆喝茶,交流川戏习演心得,由于汤家茶馆经常有川戏表演,也吸引了不少戏迷茶客走进汤家茶馆,喝茶看戏说戏。

凤冈的川戏最初由四川人魏子仪先生传入教授,当时还成立了凤冈民间“玩友会”,并为“玩友会”培养了三批学员共计20余人,汤天生是第三批学员。魏子仪于民国初年来龙泉时,县长詹恺的儿子(人称詹幺爷),原本喜欢打扬琴、唱扬琴戏,后又跟魏子仪学川戏。因他与“玩友会”的学员王宇安等人交好,便常来往于汤家茶馆,交流川戏的坐桶子、提签签以及戏中的生、旦、净、丑等角之唱、念、做、打等基本功,由于有这位特殊人物的加入,凤冈川戏及汤家茶馆自然受到了很多的关注。汤天生从小就受到川戏影响,加入“玩友会”后,更是练就了扎实的川戏表演功底。解放后,“玩友会”更名为“龙泉川剧团”,实为县川剧团,汤天生曾任团长。时有成员魏济安、王宇安、张培安、严云章、肖树槐、汤天生、昝西成、唐庭芳等20余人,他们除了正式公演外,也常常聚在汤家茶馆“打几帷”“唱几折”助兴。

汤天生不但川戏唱得好,而且兼攻诗、书、画,并有所成。上世纪80年代所立的龙井“龙泉记”和“文峰塔记”碑文是他的墨迹,从明代延续至民国时期的凤冈古城最后一张城图,也是他的绘作,此图中标注了龙井的位置及附属水洞门、六角亭等。在《汤天生作品集》中,有关龙井的书法、绘画就收录了十五件之多,而他还反复用书法方式,表达过他对朱熹那首古诗《观书有感》的喜爱,自取笔名“古龙泉”并刻有印章。这些都源于他的龙井情结,和对龙井“源头活水”深深的眷恋。龙井泉水,不仅滋养了汤家茶馆,还丰富了汤天生的一生。他曾赋诗赞龙井:“飞雪飘飘洞碧流,相传龙井有潜虬。休疑黔水无云雨,四季还能灌潭河。”“龙井清泉处处香,白塔高耸映黔江。文峰桥上添景彩,真武青山最霞光。”

龙泉城的其余三家茶馆,规模稍小,但也各具魅力。上城门边的张家茶馆,男主人姓张,金沙沙头人,是县长胡玉坤的得力助手。主妇姓卢,叫卢升忠,系凤冈县第一届女子学校学生,故人们习惯以女主人的姓氏称呼这家茶馆为“卢家茶馆”。王家茶馆,主人王向奎,后来传给其哑巴儿子,故有人称其为“王哑巴茶馆”,而下城门外,在小龙井坎上猪市坝边的蔡家茶馆,因离猪牛市近,往往是猪牛谝二(做猪牛生意的中间人)出入的地方,是当时最平民化、最接地气的大众茶馆。

来源:凤鸣高冈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